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概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教晓学生赢获作为沉思的幸福

发布日期:2011-04-26   来源:基础部   点击量:

教晓学生赢获作为沉思的幸福

张 志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基础课部,政治教研室)

摘要: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应当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情感-知识共同体。这要求教师不能仅止将教学当做一份职业工作来完成,全人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自由学习。当今的社会教育更多的是将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等同于物质利益与外在评价的计算,不能令这种可以被技术手段量化的幸福阻碍了青年人去获得人生真实幸福的能力。这就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育是宗教的,故洁净-神圣;教育是科学的,故精微-庄严。

关键词:引领社会 立心天地 点燃火焰 自由学习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各高校在确立自身的学生培养模式和方案中就体现对于学生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又红又专等方面的要求,更需要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裁剪和教学方法创新中对于学生实施强有力的引导和影响。同样是在春风和煦的四月,同样怀着对于青年人夏花般绚烂的期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举办了2011年三大教学改革研讨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期的学习和研讨活动,深感学院的高瞻远瞩,更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为国储才的厚重责任。

一、责任重大,引领社会:不可不认真,不可不奋斗

胡锦涛主席在向中国青年提了三点希望之后,更是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他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本次参加研讨班的学习,令我感触颇深。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学习、教学思想的提升,更是对于教师责任的再认识,对于师生关系的新思考、对于大学本质和大学精神的坚实铸炼。

教师的天职就是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教师之所以不能仅停留在一份教职的岗位责任,是因为教师这份工作的社会溢出效益远大于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这就如同今日中国之农业,其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远低于工业等其他产业,但仍为立国之本,并永远为立国之本。因此,胡主席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本立而后道生。锦城学院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讨、将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向广大学生渗透等工作,是落到实处的,也颇有成效。无论是修齐治平还是经营谋利总需要立身的根基、张目的本钱,教师应该有影响力并要善于应用这种影响力。如此,眼光短浅者,只有专业而无文化者,不能开风气之先者,不能安贫乐道者等,皆不能成为好老师。为师者,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不超越,不可以不自尊而厚重其身。

二、使命光荣,立心天地:读书即快乐,幸福即理想

今人面临多元文化碎片化存在的精神尴尬境地;广大青年学生也必须要在平面化、浅阅读、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末日情绪等后现代语境中站立自身并绽放自身,这并不容易。盖洛普最近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仅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这一数字低于伊拉克,与动乱中的阿富汗、也门和埃及相当,而低于中国的多为中西非国家。而在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多达72%的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调查同时显示,有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这样的调查数据自然不能作为我们分析的完备基础,但就我对身边人们的了解,他们颇有疲于奔命之感;而就我对于青年学生的了解,他们很大一部分人的大学生活说不上快乐,或者说这种快乐不是源自于学习和读书。

雅斯贝尔斯对当代人的精神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劳动与快乐的分离使生活丧失了其可能的严肃性;公共生活变成了单纯的娱乐;私人生活则成为刺激与厌倦之间的交替,以及对于新奇事物不断的渴求,而新奇事物是层出不穷的,但又迅速被遗忘。没有前后连续的持久性,有的只是消遣。”回复读书的快乐,重新找到学习的幸福,从实证主义的机械自然论中打捞人文精神和青春激情,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么?多好的目标多纯的动机啊。然则,若不首先梳理出当前的多元价值是如何架空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任何主流价值的引导都只会变成反讽世界又一个证据罢了。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蒋方舟《致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引起了轩然大波。蒋方舟写道:“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方面是青年人或整个社会人主流价值观淡薄,另一方面却如陈丹青所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这些机械化、职业化的条条框框也使得艺术失去了本来的想象空间。

大学的精神,社会的价值,人生的幸福,这些都必须纳入高校教师的日常所思,否则,你就是有负于这使命的。对于教师,读书和研究就是生活,也是生活价值之全部;对于学生,读书和学习就是生活,更是大学精神之全部。我想,教会学生如何去获保可以幸福的能力远比告诉他们那些可以计算的快感更重要吧。大学应该引领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所引领,更不是让碎片般的价值观、成功观渗透到学子的心灵;大学应该引领社会,能够引领社会,也必将如同过往一样引领社会。这就是使命。

三、问题晦涩,切磋琢磨:每每有惊讶,处处显真情

这次培训研讨班共三天时间六种教学方法的研讨,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比较偏重各系已有经验的宣讲,并没有将“六大教学法”向前推进到很远。下面我就这六个半天六个专题的学习和讨论谈些心得体会。

1、问题导向法。

首先就是要区分可以回答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周密老师介绍的PBL教学法,在我看来属于后者。那么,问题导向法的实质就是要想办法将学生逼到死角,到彼处,是没有办法援引他人的经验或抽象的理论蒙混过关的,你必须要去面对,这一“面对”,正是学习发生的当下。在该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一如苏格拉底所说:点燃火焰。

2、 海量平台法。

我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知识、理论、文化、思想依次减少的时代,换言之,这是一个信息泛滥、技术异化、知识爆炸而思想稀缺的时代。海量平台法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技术服务于思想还是宰制了思想?生活的丰富性,色彩斑斓的世界经过学科逻辑化处理后已经所剩不多,还能经受得起信息技术第二轮编码吗?科学精神不等于技术精神,更不能忽略绝不亚于前者的人文精神。海量平台法必须更根本地讨论这些问题,平衡科技与思想两个向度。

3、 项目驱动法。

维特根斯坦说过:能说的就要把它说清楚,不能说的,保持沉默。教学方法研讨班是必须要指明研讨的空间的。我想,这个研讨空间就在各系已经做了的和还没有搞清楚的之间吧,过于倾向哪一个方面都算不上是研讨。项目驱动的本质是什么?大学的理想与应用的向度该如何切合?项目是社会资源,所以教学就面向企业所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项目驱动的关键是“驱动”而不是项目本身吧。

4、 以赛促课法。

读锦城活页文选关于哈佛学生的勤奋故事时就想,对学生而言,很多时候,做到本分已经做到卓越。很多人在竞争中失利,并不是因为对手超强,实在是因为自己未能尽到本分。左老师问我们“学习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教育就是点燃火焰,学习就是获取光线;思想源于惊讶,学习就是要在惊讶中居住下来。西人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词语enlighten(启蒙)不就是获取光线么?《易经》中论述教育思想的山水蒙卦也是如此说的:破除蒙昧,水出山间,豁然开朗。

5、 模拟仿真法。

土建系的老师们谈了很多他们的教学经验,但是始终没有缘起对于模拟仿真的本质思考。若追问下去,模拟仿真的本质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胸有成竹,庖丁解牛,虚拟存在。胸有成竹则下笔如神,胸有蓝图则高楼可起平地;目无全牛则游刃有余,技进乎道则建筑大师成。今日互联网时代之网络社会令现实社会的人比数字存在更加虚拟,而网络虚拟存在则比现实人生更加真实,这是模拟仿真的最高境界了。当然,我们始终需要担心的是,用技术手段来彰显存在的本质,会不会是南辕北辙?

6、 案例教学法。

池老师在介绍案例教学法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当事人,以真人真事尝试问题的真实解决;但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则又是通过典型分析来完成,压根儿不会照料到事实之全部。这两者是内在冲突的。这样说来,费时费力的案例设计、阅卷和小组讨论等准备工作有可能是效果不显著的,至少不会超出传统课堂举例很远。真人真事的情感、意志或其他偶然因素会被案例的典型分析所屏蔽,如此,得出的分析真的是身临其境的么?

四、生命短促,传承精神:行全人教育,享自由学习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思想又何尝不是我们存在的尺度呢?思想力一直是我们最看重的能力,在相当意义上,也是我们唯一真实的能力。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干了五年了,若从兼职算起,那就八年了。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啊。我大学时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我虽不愿也不打算做老师,却固执的认为:我若当老师,就一定是一位充盈人文主义激情的老师。但世易时移,这些年来意愿并能够在生命层次与之对话的个体却是寥若晨星。很多时候,课堂的讨论都是在跟自己较劲。我甚至开始怀疑:带着情感进入的课堂真的是好的吗?然而,有血有肉才能春风化雨啊。重实效、喜有趣、浅思想,这就是我不断照面的课堂-学生。行走在渐逝渐远两条路上。我还可以有坚持的力量么?温文尔雅、超脱超然么?温柔敦厚、中庸和平么?那该是多高的境界,达不到的时候还是该一如尼采吧:让思想拥有如同夏日傍晚的禾苗那浓郁的气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培养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陈丹青离开清华时反思之语)。在这个专业分工明细的时代,胡锦涛主席所要求的“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大概很难成为学生们真实的发展方向吧。这就需要全人教育了。该理念是回复大学理想的必由之路。对于应用型指向的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仍会坚持全人教育的主张。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之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具备相关知识以因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与全人教育相对应的就是自由学习。自由学习的实质是快乐学习。大学还可以引领社会吗?大学是承继理想的主体吗?大学可以养浩然之气并涵养生命吗?如果学习是快乐的,就可以!如果有一种教学法可以贯通教与学、识与思、形式与内容并且涵盖了其他所有教学法的精髓,那就只能是:快乐教学法。应对物质主义泛滥的良方就是提升生活幸福的指数;应对被技术或教学手段宰制的文化-思想-信仰体系,就唯有快乐教育和快乐学习了。苏格拉底认为善即是知识,德性即是知识;亚里士多德说有两种幸福:一种是沉思的幸福,一种是计算的幸福。我们今天很少有人懂得第一种幸福了。读书即是生活,学习即得快乐。为什么不呢?毕竟,教书就是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学习就是获取阳光同沐春风啊。

路为纸,行作笔,心当墨。

夏花般绚烂,似秋水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