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概况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 正文

收获、问题与建议——参加“教师教学方法研讨培训班”心得

发布日期:2011-04-26   来源:基础部   点击量:

收获、问题与建议——参加“教师教学方法研讨培训班”心得

吕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基础课部,政治教研室)

摘要:本文围绕“教学方法改革”这一中心,阐述参加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1年首届“教师教学方法研讨培训班”之后的三点收获与三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 收获 问题 建议

有幸参加了2011年度首届“教师教学方法研讨培训班”,总体而言感觉受益匪浅,特此将自己的感想总结如下:

收获之一:把握学院发展脉搏,将教学改革作为教师头等大事。本届培训班开学典礼上邹院长语重心长一席话,使我深刻认识到目前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抢得先机,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院自身的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当前对教师而言最为紧迫的就是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参与“三大教学改革”以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根本的途径是治学与修身,但显然这是个长期的、看不到终点的过程,年轻的我们,应当按照学院指出的这条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教学改革着手,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加强互动、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的观念必须在一定正向情感支持下,才能真正成为改革现实的力量。应当承认,这次培训成功的关键之处就是使我们年青的老师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身份,通过培训,唤起一线教师们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意义的认同。

从教育自身的规律性而言,当前的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使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接受”,教师按照严格规定的教学程序,讲授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教材。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完全有可能越过教师去寻求知识的获取,况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将知识及知识的传授看作是教学的中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也受到有力的挑战。教育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教师应当认真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地去学习,去建立并整合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于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将现有的“知识”从自己脑子里想尽办法塞进学生脑子。

收获之二:进行教学改革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大胆的创新、反复的实践以及耐心地总结,当然也离不开同行之间的切磋与交流。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六大教学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今后在课堂上运用到自己所授课程上更有信心。改革并不容易,我有时甚至为了“改革”而“改革”,比如“问题导向法”,为了能在课堂上运用,总是自己想当然地找几个问题抛给学生,目的只是为了让课堂看起来热闹一点。事实上“问题导向法”的四个要素:问题、老师、学生、团队,必须结合课程实际逐一加以考虑。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问题”,什么才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仅仅靠教师按照所谓的“教学重点”设定几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满教材地寻找“答案”显然只会激起学生的反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引发他求知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应当在研讨班上大家重点讨论的。脱离了理论指导的所谓实践就是乱搞,就是对学生和自己的不负责任。当我面对一大班昏昏欲睡的学生,自然感觉很内疚,往往用“上课的人数太多”、“学生对课程本来就不感兴趣,哪个学校都一样”来安慰自己,实际上学生人数多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细化课堂管理等办法解决;而“学生不感兴趣”正说明了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还有极大的改进余地,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用心思考,积极实践,认真调查学生的需求,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完善原有理论,继而开始下一轮新的实践。总之,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关键在于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积极思考与寻求对策。在各堂培训课程上,当老师把理论重点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讲清楚之后,我经常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东西,只是我平常并没有仔细系统地去研究并总结,最后内化成自己固有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改变原来那种糊里糊涂的“实践”。

收获之三:正视压力,发现差距,奋起直追。作为锦城同事,大家平日里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互相交流的机会不多,现在有这样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平台,猛然发现尽管大家都是年青人,尽管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但差距还是渐渐产生了。在我的眼中,他们有的见多识广,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思想深邃,有的能言善辩,有的学识渊博……真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相聚在锦城,相聚在这个教室,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作为锦城人的幸福,这是个有上进心的、充满朝气的、和谐的集体,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我必须打足十二万分的精神,才能跟随大家前进的步伐。

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一并一吐为快,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研讨前无从准备。(最后一门“案例教学法”倒是发了一堆资料,但全是关于专业知识的背景资料,与“案例教学法”本身并非一个层面)学员对本次课的内容一无所知,课程中自然难以真正展开深入、有效讨论。培训中的某些提问也明显只是为了“加分”而设置,建议能够在开课前至少一个月左右将培训的所有资料发到学员手中,并指导大家进行预习与准备,最好能够收集关于此教学方法大家平时遇到的问题,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为研讨的题目。

问题二:分组不够合理。每组成员最好能控制在5个以内,建议各教研室能组队参与,小组讨论有共同语言因而效率更高,小组代表的发言则更有代表性,也更能准确表达出本教研室的实际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研室在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我们在课堂上宣扬的主流价值观期待能受到广大专业课教师的支持,毕竟“育人”这个目标并不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能够单独完成的。另外,各教研室参加培训班的成绩也可作为学院日常考评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各教研室参与的热情,甚至能推动教研室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问题三: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建议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培训研讨机制,为在实践中已经比较有心得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提供舞台,其他有心学习的教师自愿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参加,实际上,不是所有教学方法都适合于自己所授课程。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锦城的又一显著特色。

教师正应当是这样一群人:淡泊名利,醉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关注自己及学生的精神成长。我期待,也坚信,在锦城能够找到属于我们这样一群人的精神家园,而这次的培训研讨活动,让我的信心有了更多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