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概况 -> 大学外语部 -> 教研活动 -> 正文

09-10学年寒假读书报告

发布日期:2010-03-25   来源:基础部   点击量:

杜洪波:《语言教学面面观》

《语言教学面面观》是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H.G..威多森教授编写的论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了语言本身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关于语言的教学法问题。阅读之后,以下主要想就语言教学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H.G..威多森教授提到了两种,结构法(structural approach)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H.G..威多森教授指出,语言学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知识与实践(也就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performance),前者是媒介,后者是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

过去一度占主流的结构法侧重于知识,它强调学习者只要掌握了语义知识就可以自己发展语用能力。使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活动被看做是强化知识的途径,目的是通过刺激学生参与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结构法存在着弊端,因为它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然的途径来使用所学的语言,只是机械地掌握固定的语言形式。这就使另一种方法-交际法应运而生。

侧重于实践的交际法强调使用所学的语言来进行各种活动,语言课堂的内容不再根据语言形式来设计,而是根据概念,重在表达和履行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法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关键是采用一种能够鼓励学习者通过所学语言来做各种活动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活动都是有目的性和交际性的。也就是说创造有效运用语言的条件,这样学习者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习得语言知识。虽然交际法是近年来流行的方法,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争议最大的有两个方面:自然的语言学习(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和自然的语言使用(natural language use)。前者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够使学习者通过交际活动很快地掌握语言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法常常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和吃力;而且在实际交际中语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并不需要进行语言学上的分析。后者的问题在于当我们传达自己或他人的意义时,都是倾向于采用不同策略来达到省力而有效的交际,时常没有仔细推敲语言本身的意义,这样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习得语言。

因此,以手段为主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调整控制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课堂中的社会学”,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本质关系。H.G..威多森教授在本书中讨论了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有些观点认为教师的权威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威多森教授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区分了两个概念:专制(authoritarian)与权威(authoritative)。教师并没有主宰着学生的一切活动,而是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属于后者。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交际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个人行为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让学生进行任其自然的学习未必能达到良好效果。课堂上,我们应当以交际环境为依托,结合教学大纲与各单元语言知识,模拟实际的交际场景,为学生组织各种应用英语语言的活动,将单元知识融入到交际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得到运用;同时,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演出、故事讲述等等,也能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贯穿起来。

舒丽苹:《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原著为英文版)又名《中国人》,著于1 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等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评价到:“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张婷:《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励志书。不过与那些试图整体重构读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书只是希望让读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尔·鲍温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按照书中描述,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8个月。顺利实现21天“不抱怨”的读者,基本也就实现了“平和心态”在自己个性中的生根。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抱怨之前,先想想:如果我们对自己坦诚,就会发现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正当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当你的嘴巴停止表达负面的思想,你的心灵就会产生其他更快乐的念头。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舒婧:《文化苦旅》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先生的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张媛军:《小团圆》、《从头到脚说健康》

整个假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读完了两本向往已久的书。一本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号称张爱玲最神秘小说遗稿的《小团圆》,另一本是曲黎敏教授的《从头到脚说健康》。

由于之前看了太多关于《小团圆》的简介,于是总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本自传体小说去解读张爱玲想要隐讳却又不忍遗忘的东西。一如既往的竖排繁体本,读起来有点晦涩,却是张爱玲一贯的笔调,亲切,熟悉,细读之后让人心中一凛,把世事与时事剖析得如此不留余地。

书中的张爱玲对于胡兰成是没有抵抗力的,即使最后她离开了他,依然对他刻骨铭心,回念起那些过往的锥心记忆,她脸上依然会荡漾起喜悦的痕迹。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委托给了这个外人看来总不值得的男人,她顾影自怜的小心经营着自己的爱,又不肯彻底放弃自己的孤傲与自尊。不管对方是不是汉奸,不管自己是否背负了“汉奸妻,人人可欺”的骂名,不管对方如何的背信弃义或者脚踏无数船,她只要沉浸在自己的小团圆当中。我们可以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来暗喻她对他的态度:“生命在你手里像一条迸跳的鱼,你想要抓住它又嫌它腥气。”她用大段大段的时间去迷恋他,可是又隐隐觉得不妥。女为悦己者容,看到她每每为他不断变换自己的服饰,用心用力去描摹她的妆容时,都会让人为她心疼。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甚至不吝惜用大量的略带情色的笔调去勾勒他和她的关系,她喊痛,也有恐惧,但是她心底的声音是:“要他回来,马上回来。”为了挽留他在她的身边,她甚至宁可战争不要停歇,无暇顾及国家与平民。无论他对她怎么样,他始终曾经是一尊偶像般地存在她心里,于是,“卷帘梳洗望黄河”,隐去了前面的那句——“为恐刘郎英气尽”!尽管最后他面目可憎,令人唾弃,甚至成了今天的“集邮男”的前驱,他挥霍了她对他的崇拜,但是,他终究是她的小团圆的主角。

除了她和他的情爱,还有盛九莉的家庭生活也让人唏嘘感慨。她的父母、姑姑、弟弟、佣仆、闺密的关系,也让人对张爱玲的私生活的原有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她自己形容的一样,人在路上走着,感觉天地都颠倒起来。父亲的凶悍,母亲的吝啬,弟弟的无能,姑姑的叵测,佣仆的险恶,甚至一度被认为与她有同性爱的闺密,也并非如此心无芥蒂。于是,了解了为何《小团圆》迟迟不愿意面世,是因为它涉及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暗涌。要跟拿走八百元港币还声言“虎毒不食子”的母亲相处,就如书中的原话,“跟不喜欢的人亲密是最恶心的”,于是母亲的手握住她的时候,感觉是横七竖八的竹管子;跟精明算计的姑姑相处,所以从来不留人吃饭,跟他偷情之后回来用钥匙开门,没有别的担心,只是怕吵醒她。这样的环境促成了她的谨慎、冷漠、清绝和孤傲,也让人能够渐渐理解她,为何会如此的不羁、如此的选择自己的道路,甚至不惜与主流政治背道而驰。

全书的第九章是画龙点睛之笔。乡下的那段唱戏的描写,“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似乎深刻的揭露了什么。出现了五遍的“怎么一个个都这么难看”,戏里戏外,其实是模糊不可区分的。戏里的小生,赶考途中惊艳,遇到的那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压轴旦角,最后二美三美团圆的大结局,似乎为书名“小团圆”做了注脚。而戏外的九莉,爱玲,正如其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定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无论是在文坛上,还是在爱情上。

说实在的,《小团圆》这本书很沉闷,所以很多人看不进去,真正就像她那句“生活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尤其是书的前四章,甚至有时候我都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时间和逻辑上都让人觉得混乱。但这也正反映了她的矛盾所在,她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揭秘”,让大家看到更加真实的张爱玲。因为这本书,张爱玲的私生活再次成为09年的热门话题,“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许,她就此在书中完成了她自己情感的救赎,在“那个人”也离开人世之后,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圆。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太过真实的小说,难免引诱人对号入座,反而限制了她的文学发挥。不管外人看来多么光辉夺目,其实内心里张爱玲始终没有幸福过,孤独一世,令人嗟叹。

曲黎敏教授的《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被评为08年最值得阅读的养生保健书。之所以会重新拿起它,是因为最近妈妈生病的缘故,让我再一次深深的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那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曲黎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头到脚地讲解人体、分析人性,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纯地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等,告诉了大家一条看似平常但不简单的健康养生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少生气;并教育大家要保持自信、乐观和觉悟,因为老天给了我们那么多:身体、父母、家庭、儿女,还给了我们粮食、书籍和友情,我们怎能轻易地放弃自己。我想,这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在身体,更是在心灵上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焦飏:《三十岁的心理学》、《世界大趋势》

寒假里读了两本书,感觉还不错。一本是韩国心理学家写的《三十岁的心理学》,该书主要讲到了现在很多本该“三十而立”的年轻人却患上了“彼得 潘综合症”,逃避责任,不愿长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极其依赖父母。而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在这时候还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变得独立起来,可能这一生便注定慵慵懒懒碌碌无为了。另一本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作家奈斯比特的《世界大趋势》,作者用他的11个思维模式分析了未来世界的走向,以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我更清晰地看到了现在和未来的世界。

许妍:《岩松看美国》、《原来这个词可以这样说》

第一次见到白岩松是因他到川大东区足球场演讲,多年以前。去年他在美国某大学演讲中国梦的开场白特别劲道,原话记不清楚意思大抵是,同学们我说得不好欢迎向我扔鞋子,我的鞋码是43,最好两只一起扔。之前就有我国元首在外交场合就被老外扔了鞋子,白岩松这个开场白又诙谐又有气度,扬我天朝威仪,很令人佩服。

出于这个原因,我买了他写的《岩松看美国》。白岩松这次美国之行的时间,是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时逢中美建交30周年,再加上是代表央视,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书中的受访人有华尔街的大佬们、娶了中国妻子在中国做大买卖的传媒大亨、IT精英、NBA总裁等,都是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和美国一起创造了那么多辉煌,但是你也能读到美国的无奈,那就是一个盛极必衰的美国。关于美国,你还可以读到校车制度、持枪权甚至还有美国人如何看待买房子,民生问题折射出了美国式的民主,还有曾经被很多人景仰的美国文化。

我当然特别关注其中有关教育的章节,一则是美国的校车制度,终于让我理解了阿甘正传里面,阿甘和儿子与校车的那种渊源,那是情窦初开的地方,也是显示存在和人性的空间,说得夸张一点校车大巴承载着一些你命中注定的东西,我好像走远了。校车大巴制度赢得纳税人的支持和国家补贴,陪着一代一代的美国孩子长大,这里面责任重于泰山,有国家对公民的责任,也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二则是对篮球巨星科比的高中老师进行采访,一个学业优秀的篮球巨星,是美国人的骄傲,表达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美国精神。华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或许该多一些尚武精神。

另外还有一本书推荐,这个寒假看的《原来这个词可以这样说》,由百度策划,一部收罗了近几年网络热词和文化现象的词语笔记,中英文兼有,可以检验一下作为地球网民,今天你“火星”了没有,通过上了第一节课,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来自说中文的地球,说英语的火星。目前网络最接近于地球村这个概念,只懂得原生态,不懂得舶来品,这无疑是一种缺憾,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学英语,加油。

鄢恩露:《失落的秘符》、《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

我喜欢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在假期里,我读了几本好书。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其中的两本。

第一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丹•布朗善于把真实的人文科学知识与虚构的小说故事相结合。他的小说里包含了大量的如符号学、美学等专业知识,可谓是雅、俗结合的典范。他的小说中所涉及的仪式、科学、艺术作品和历史遗址都是真实的。所以,要读懂他的小说,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丹•布朗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四部小说。其中《达•芬奇密码》将历史、传说与悬疑、推理结合为一体,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小说《失落的秘符》的主人翁仍然是《达•芬奇密码》中的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教授。本书的故事从兰登接到一个意外的讲座邀请开始。就在他到达讲座地点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看到了一只被砍断的,每根手指上都具有特殊符号学意义的刺青的人手。兰登认出这只手是他最敬爱的导师,一位著名的共济会会员的手。兰登根据断手手势和手指上神秘的刺青意识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惊人的谜团。该怎样救出危在旦夕的导师?该配合中情局号称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还是协助共济会完成关乎人类福祉的使命?一个充满紧张、刺激、悬疑而又极富历史文化厚重感的故事开始了。

读丹•布朗的小说,就仿佛在读《福尔摩斯》。喜欢看悬疑、推理小说,那就一定不要错过《失落的秘符》。

第二本书是由董典波、黄晓林编著的《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经济大势的转合起伏,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大众对诸如GDP、成本等经济学术语的掌握更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经济学的100个关键词》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轻松愉悦的讲解了经济学中的100个关键词。本书的作者用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语言,清楚地讲解了经济学当中的术语。这100个关键词涵盖了如消费、金融、宏观经济等经济学中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读完本书,我们对大众生活中的经济学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重要的,通过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读者不光拓宽了的知识面,打开了眼界,还会让生活更加合理、美好和舒适。

杨苒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范文精品》、《我在美国教英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范文精品》--本书针对四六级作文的水平,分为议论文、图表作文、情景作文、应用文列出了97个题目和相应的范文,每篇范文之后都有有用的表达,相关句型等详细讲解。最后还附有96年至05年历年真题及范文,非常全面详细。因为四级考试的作文,虽然每次题目不同,但其实很多是可以归为一类的,只要我们对基本的一些主题有话可说,能写出些像样的句子,那么下一次的四级作文我们就不会害怕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选取各个题目,然后针对性的用语和句型,多背一点,作文自然会得高分了。(本书在学校图书馆能借到)

《我在美国教英语》--这是一本很适合英语教师阅读的书。我们中国本土的英语教师,对美国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冲突,和中美教育问题比较其实是没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多读这方面的书对我们的教学是有指导和启发作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60年代初大学毕业,在中国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二十多年,然后到美国小学任教的中国教师。文化差异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位在中国有如此资历的教师竟然在美国连教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一切都得从头来……

本书除了讲作者经历之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分类讲解各种课堂活动和不同的授课方式,虽然是小学课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其形式,那些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真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

文举:《外语教师测试手册》

这本书精选自剑桥大学出版社为语言教师设计的多套论著和教程,为当代语言测试领域的力作。书中把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得很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简单的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语言测试理论。作者重点提到了测试与语言教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应该是:测试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推动作用(beneficial backwash)。在第三章中给我们介绍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测试:水平测试、学业成就测试、诊断性测试和分级测试。在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测试中的重要指标:效度(validity),提出效度是一个包含测试中多个环节的概念。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语言测试有个更好的认识,将所学用到实际的教学和测试中。

刘登娟:《细节决定成败》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书中精辟地讲述了一个人不论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做好日常工作,只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获得成功。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本书从始至终贯穿一宗旨——细节决定成败。

本书从正面举了许多成功的例子。其秘诀就是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今天声名显赫海尔公司,当初管理混乱。张瑞敏入主后制定的第一条制度竟是“不许随地大小便”令人瞠目。

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学会做好每一件小事,想好每一个细节,注重细节的连贯性,把细节做好 ,做细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成功。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把细节做好,就离一名好老师不远。例如,安于教书,热爱教书,好好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工作笔记,以邮箱、QQ、电话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们保持沟通等等。把这些细节做好,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教书育人会更有成果。

何春梅:《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 -- 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

最近读了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一项科研计划,题目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 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一般项目,由高教授领导的一支18人的学术队伍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完成,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此研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内心的某些微妙变化,主要探讨了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包括态度、动机、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归属(Self-identity)等。研究对象广泛,既有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也有非正式班级的学习者;既注意正式的课堂活动,还注意到“英语角”和非正式的外语培训班的效果。他们按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的用定量法,有的用定质法, 有的进行数字统计,有的进行个案调查。他们把学习动机分为7类,比过去学者的研究更透彻详尽。

在我国现有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关注动机等“学习者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比较多,关注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结果,特别是“非语言结果(学习者自我认同,人格)”的比较少,对于中国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模式,还有待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教授领导的此项目应运而生。

读罢此书,我们会意识到学英语的结果不光是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这种语言,在思想意识上也不免有变动和发展。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懂得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影响,会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外语教育理论,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切实合用的教学大纲,从而进一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周密:《弟子规》

这个题目看来有些大,但是其实不然。在我看开,若一个人能从小按《弟子规》的内容来要求自己,长大后必成圣贤,或者接近圣贤;而如果每一个学校都能担起历史的职责用《弟子规》中的优秀中华民族品质来要求学生,我们的国家希望无限;更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谨记《弟子规》中对我们的督促和教导,这个社会便会少一些家庭纷争,道德缺失,社会动乱和不良风气,而和谐社会也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弟子规》不应该改被历史尘封,不应该被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外国文化淹没,而应该被重新定位为中国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不应该是只是小孩子背诵的经典,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甚至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领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标准。

现在若有人提起《弟子规》,不免会被扣上古板,过时甚至的迂腐的帽子,这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在念书的时候也曾经因为年轻气盛,追求新鲜刺激而对这样的古老著作退避三舍,生怕被认为跟不上时代。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新鲜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如果没有年轻人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这个社会将会变得陈旧落后,缺乏朝气。但是新鲜事物中有好有坏,作为年轻人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基本的道理伦理认识。简单地来讲,就是学习知识文化之前,先学会做人。《弟子规》总叙中告诉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做事谨慎诚信,对身边的人有博爱之心,有意与仁者之人为伴,在这些基本要求达到之后,才说的上“学文”,也就是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新鲜事物;而达到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在新事物面前也能拥有一份敏锐的判断能力了。作为年轻人,我们都不断通过经历和教训寻找着生活之道。年轻时候叛逆让我们不愿意走任何人的老路,更愿意自己去探索,就算受到挫折和打击也在所不惜。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享受着新事物,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而与此同时,稍有领悟的年轻人也会发现,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背后,先辈和长辈们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在一条条浮出水面,哪怕我们以前曾经拼命地去想证明我们可以不按照这些道理生活,我们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新事物不断变化成旧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让我们学习进步,生活幸福,思维敏捷和成人成才的还是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时代的大浪淘去了那些昙花一现,绚丽浮华的事物和道理,为我们留下了如金子般永不退色的金玉良言。

如果你知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你就会知道我们要孝敬父母不是给他们拿钱和买房子,而是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如果生病,父母是最心疼和焦急的人;我们也有责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因为如果我们的思想道德出了问题,父母是要蒙羞的。我们在生日的时候,都想着自己要请朋友吃什么,玩什么,或者是要得到什么礼物,却忘记了生日不应该用来纪念自己的出生,而应该纪念母亲的受难。

如果你知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你就不会将时间花在游戏,赌博或者其他一些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青春不是拿来挥霍的,因为它比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要昂贵,也比任何东西都流失的快,我们应该把握现在,好好地利用青春去多了解这个世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辈子过去回来再看才不会捶胸顿足,追悔莫及。

如果你知道“年方少,勿饮酒,因酒醉,最为丑”,你就不会和同伴们拼酒劝酒,喝得烂醉如泥,形象全毁,还伤及健康,甚至做出一些终生后悔的事情。如果那些醉酒肇事的司机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上也会少一些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的家庭。

如果你知道“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你就不会和朋友或是同学因为误会而结下仇怨,更不会因为不好的习惯导致最后的犯罪。

如果你知道“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五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你就不会祸从口出,出言伤人,也不会成为留言是非的制造者,也不会轻信他人传言或教唆,而是实事求是,正直体面;你也不会成为言而无信之人,失去友谊和信任。

如果你知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你就不会听不进好言相劝,只接受虚伪的奉承,最后落得真正的朋友纷纷离你远去,身边只有些是非小人的下场。

如果你知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就会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何尊重每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权利,你也就不会总是看见别人身上的缺点,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

如果你知道“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害”,你就会懂得如何去选择自己的朋友,因为和仁者为友,对你的品行,生活和事业皆有好处,你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少犯错误的人;如果和不仁之人为伍,你会走进小人的世界,一切事情最后都会走向错误的终点。

如果你知道“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你就会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件事情做好,而不是事事皆拿,却一事无成。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善始善终,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这些都只是《弟子规》中很少一部分内容和我的一些见解。《弟子规》包涵了生活,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事方方面面的规范和引导。不能说《弟子规》就是完美的人生修正指南,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要求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有些陈旧或是过分苛刻,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用简单精辟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为人处事的真理或是修身养性的法则。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样的经典之作传承给我们的学生,而完成这个使命的基础则是自己通读《弟子规》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当教师认真理解了《弟子规》的深刻内涵后,才能将其中珍贵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秉承我校“止于至善”的校训,用《弟子规》要求自己,向圣贤靠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陈立围:浅谈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女主人翁塞丝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莫里森“由于在她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始终是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

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追本溯源,把笔触伸向奴隶制时期,挖掘现代美国黑人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根源。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淋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露出来。莫里森本身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深刻了解在美国社会中的非裔黑人艰辛痛苦的发展斗争史。她本人曾在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及高级编审,曾编辑《黑人之书》。由此,她有机会收集整理了有关黑人生活的大量历史资料,她在《宠儿》中描述了塞丝做出非常之举——杀死自己的婴儿(“宠儿”),就根源于一定的历史事件进而产生了灵感,进行了创作。

塞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她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广大黑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处于弱势群体的黑人们饱受摧残,他们处于生存的边缘地带,而作为一名黑人女奴的塞丝,她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受到各方强权的极度挤压。她不甘心永远处于被欺压被奴役的地位,终于决心逃离。由于情形异常严峻,为了生存以及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再遭受奴役之苦,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她最终将自己的女婴杀死之后逃离了种植园。塞丝是出于无奈才做出这样的残暴之举,她的这种行为引发了她以后的人生悲剧,而这悲剧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原因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莫里森对“黑色”有着最真切的体会与感受,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外在的肤色给黑人带来的心灵阴影。她曾说过:“黑人,只因肤色与众不同,过去,被人看作奴隶,现在,成了贫困的象征。我们被人看作社会的最底层,不管我们穿戴得怎么样,也不管我们住在什么居民区,人家还是这样看待我们。一望而知的特点太深刻了,成见可难消除了。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我们黑,而是由于可以从肤色上断定谁过去是奴隶,或者是下层人——这个种族制度可是源远流长了。”莫里森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黑人肤色的种种成见,但她不是被动消极地等待着这种观念的自动消亡,她深知长期以来黑人在历史的重压之下过着压抑与屈辱的生活,“黑人奴隶制的痕迹很难很难褪尽,不比别的奴隶制”。正因意识到这一点,她在《宠儿》中通过描写塞丝的行为,对主流社会表达出控诉与抗议的心声,是社会历史的原因最终造成塞丝暴烈的举动,塞丝的悲剧代表着广大黑人妇女的命运悲剧。随着社会的发展,黑人地位有所提高,但莫里森通过回忆再现的方式,将黑人的痛苦再次真切地展示出来,引发现代人的深思,提醒现代黑人不要忘却历史,在如今依然存在主流与边缘区分的美国社会中,清醒地明确黑人群体的努力与发展方向。

在社会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产生了有关塞丝的亲情与爱情的悲剧。塞丝虽在无奈之下将自己的女婴杀死之后逃离了魔掌的控制,现实生存状况略有改观,但在无形的伦理道德法官的判决之下,她的心中始终充满自责与负罪感,精神生活极度压抑与沉重。宠儿的出现令她又喜悦又畏惧,“这种介于渴望与畏惧之间的心理张力因宠儿的出现得以明确与强化,并继而贯穿小说的整体性叙述过程。”宠儿是来自阴间还是阳世?是人还是鬼魂?莫里森打破时间顺序,将事件的碎片重组之后展现给读者,因而读者对这对母女的关系到后来才得以知晓。在故事叙述之中,在扑朔迷离的气氛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塞丝的压抑与紧张。她对宠儿百般疼爱,不求任何报答,只求通过追悔来赢得宠儿的原谅,希望释放出精神压力,获得心灵的解脱。这种伟大的母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宠儿因向母亲“讨债”而对塞丝态度蛮横、举止怪异。塞丝一味纵容的举动只能助长宠儿的自私与冷漠。因此,塞丝试想通过讨好宠儿、满足她的一切要求来获得内心的安慰与平静是不可能的,塞丝在面临突如其来的亲情时,已经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判断力。宠儿的出现对她来说是一种惊喜,然而带给她更多的却是不安与茫然。故事中就这样上演着塞丝与宠儿之间的母女亲情的悲剧。

宠儿的出现也打碎了塞丝的爱情梦想。在故事的开始,保罗•D(PaulD)来到塞丝家门前,他与塞丝在二十多年前同是种植园“甜蜜之家”的奴隶,在那个种植园时,塞丝已经结婚并有几个孩子,后由于塞丝被种植园掌管事务的残暴种族主义分子“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强奸,她的丈夫变得精神失常。当塞丝不顾一切地逃离之后,终于有一天,保罗•D再次出现在塞丝的面前。两人的爱情刚有起色,宠儿的出现就打乱了塞丝和保罗的生活节奏。宠儿与保罗不和,总想控制他,甚至后来诱奸了保罗。而保罗在后来得知塞丝曾亲手用锯割断女婴的喉咙时,觉得塞丝的行为令人无法容忍与原谅,他终于离开了塞丝。因此,宠儿在塞丝与保罗的爱情进程中始终起着阻碍的作用,从而导致塞丝与保罗的爱情悲剧。在后来宠儿的鬼魂被驱散后,塞丝仍然活在阴影之中不断地哀悼宠儿的离去。最终,当保罗再次来见塞丝时,塞丝已经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正在悲观静待了此一生。

不能不说塞丝的悲惨命运也与她的性格有关。她的性格具有分裂性使得她具有双重矛盾的性格。一方面,她的性格是忧郁的、内敛的、敏感的、脆弱的。她富有慈爱宽厚之心,并具有广大黑人女性普遍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美德。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果敢的、坚定的,在被逼到绝境之时她会无所畏惧。这种性格导致她最终会做出令人咋舌的杀婴举动。塞丝在少年时代就被卖到种植园“甜蜜之家”。但在“学校老师”到来之后她的境遇变得更加不堪忍受。在犹如人间地狱般的种植园中,她的命运未因容忍而有任何改观。塞丝和广大的黑奴最终认识到,无论是拼命地劳作还是畏缩忍让都无益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退让只会让白人更加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塞丝在遭受侮辱与毒打之后坚定了逃离出去的决心。塞丝在出逃时的确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但她在逃跑之后面临的是内心的斗争与挣扎。她毕竟是位母亲,对子女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她杀死心爱女儿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女儿再在世上遭罪。然而,岁月流逝并未洗刷掉手上的血迹,生活的平稳并未抚慰内心的伤痕,这位曾经果敢的女战士退阵下来蜷缩在自己的壳里,她陷入内疚与恐惧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塞丝的杀女行为连同她作为奴隶时所受的暴行,在她的记忆中扎下了根,其枝节伸展,渗透到她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塞丝的性格是双重的,我们在同情与体谅她的境遇与苦心之时,对她的极端举动仍感到恐怖与残忍。

总之,在《宠儿》中,莫里森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令人悲痛的故事。她运用一些巧妙的叙事技巧,将历史上的一个不堪叙说的真实事件虚构整合成一部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读者重现了非裔黑人的沉重的历史与灰暗的生活画面。她通过叙事时间倒错、宠儿的人与鬼魂形象、以及穿插人物的内心独白等手段精心编排情节、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莫里森把一个毁灭历史的叙述以推延的方式和暗示的策略呈现出来。”莫里森通过展示塞丝的悲剧命运,塑造出一个集杀婴的极端行为与浓厚母爱与一身的复杂丰满的艺术形象。

王霜:《时间简史》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学生们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能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