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概况 -> 大学外语部 -> 教研活动 -> 正文

英语教研室暑期读书报告

发布日期:2009-09-11   来源:基础部   点击量:

许妍:《百家经典选读》

09暑假,我参与了《百家经典选读》的校对工作,负责其中七篇文章,为第二版尽点绵薄之力。其中《论公民的不服从》和《独立宣言》的校对在阅读英文原版的基础上完成。选读了百家经典其中的部分篇章,读到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唏嘘不已,孤独是独立思考必然要付出的最大代价,趋同带来的安全感是不可靠的,而人活着大部分是为了别人,这种古怪的情形可能是人随着年龄与日俱增个性逐渐泯灭的根源吧。

哲学让我痛苦,而另外一本书《给未来总统的物理课》让我的心情明朗起来,用物理的眼光来看待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问题,让我这个物理白痴佩服到五体投地。懂得科学真好,至少不会轻易被错误的舆论蒙蔽了双眼。逻辑思维真是个好东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杜洪波:《怎样教英语》

暑假期间,炎炎夏日,正是在家读书学习的好时光,也是我们经历一学期的发光发热,发散知识后,给自己充电的好机会。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以后的教学质量,假期当中,我学习了英国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的《怎样教英语》 (How to Teach English)本书详细论述和探讨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内容和技巧,是一本英语教学法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分别就教学的角色、教学本质及组织、语言本质、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块的教学应当如何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书中第一章总结,一个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聊和患困;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课堂上应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应该尽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当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教师上课的原则是学生必须听懂,语言简单、清晰、符合逻辑;同时应当给学生更多时间联系;还要时不时打破一下常规,让学生有新鲜感,并且好的老师还应当能够具备应付临发事情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定义好学生呢?本书的第二章提到对于好学生,教师们通有一定定论,比如乐于听讲,尝试,问问题;爱思考,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各异,有的学生学英语是因为英语对他们有实用性,有的学生则是对语言本身或是对于说此语言的人们的文化感兴趣。老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言感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本书的第三、四章描述了课堂教学,作者认为课堂语言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吸引兴趣(Engage),即让学生对将要学内容充満期待;学习(Study),即学习语言结构;活动(Activate)即让学生参与活动,练习所学的语言。这三个要素ESA在课堂上都应存在,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三个要素各自所占的比重和安排也不相同。典型的ESA的顺序有ESA, EAS(A), EAASASEA三种形式,但ESA的顺序并不一定非得按照这三种形式,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自己的衣着打扮,与同学的空间距离,如何在课堂上走动、交流、声音大小,声调起伏,学生座位安排,分组等各个方面因素,最后,教师还应该用于尝试新活动和新技巧,用于引进新思想,总结评估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和优缺点。

针对怎样教语言,本书的第五、六章中,作者认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中都应掌握一些语言知识,如句子类型,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等,书中作者采用了大量表格和图形为教师提供了县城的描述语言的手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而无论学生水平如何,课堂三要素如何组合,有四个环节是不会变的,即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理解意义;掌握语言结构;练习。

文中的第七至十章分别介绍了怎样教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阅读,作者认为在训练学生阅读时,有以下几条原则:1、阅读并不是消极的活动;2、必须让学生对材料主题感兴趣;3、应当让学生注意材料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4、预测对于阅读理解很重要;5、阅读中的练习必须与材料主题相关;6、阅读材料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深入挖掘,让活动,讨论等围绕材料进行。

谈到怎样教写作,作者认为写作是一种语言技能,同时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提高语言水平,对于那些语言接受慢的学生,写作教学对于语言水平的提高尤其有效。写作练习应该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学习目的相适应。作者给出了四个写作课范例:填写明信片,扩句练习,写新闻标题,写新闻报道,分别详细地示范如何分步有序地安排课堂。作者还指出批改学生写作作业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满篇红批,全纸横杠,否则会让学生失去自信,批改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教师应尽量在学生写的文章中少写评语,可以将评语写在纸的两边的空档上或写在文章末尾。

关于口语练习,作者认为口语练习除了能提高学生口语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真实的交际场景,为以后的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作者以四个课堂教学为例(讨论、角色扮演、问卷调查、信息提供),让读者对口语课堂的组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在最后还提供了可供口语课堂选择的材料。口语课堂中三个要素ESA的安排一般为:Engage-Activate-Study,即:老师首先让学生对主题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做口语练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的语言,发现问题,最后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听力作为四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的其中一种,当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不可以忽视。作者认为上听力课有六条原则:1、磁带和录音机的质量和声音大小必须有保证。2、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备课,比如事先听一遍磁带,准备课堂的提问和需要学生做的练习;在学生听磁带前,应当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3、磁带应当放多遍,让学生充分理解。4、应当鼓励学生注意材料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5、不同的阶段应当给学生不同任务,比如听第一遍时只要求理解大意。6、教师应当注意深入挖掘材料,同一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

此外,对于怎样提高视频的使用的效果,作者给了以下建议:放时不放声音,让学生从图像中揣摸语言;放时遮住屏幕,让学生想象发生的场景;定格图像,让学生思考下面可能发生的事;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对屏幕,一组背对,前者向后者口述发生的内容。

本书最后三章谈到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教学,有时教材有不合理的地方,不适合实际情况,不适合所教的学生,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一些变动,省略教材中的某些篇章,或用教师自己觉得更好的材料代替某些篇章,或改编教材中的某些篇章,或加入一些教师认为合适的内容。

教师在计划课堂活动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背景情况。2、你安排此活动的理由。3、此活动将要达到的目的。4、活动的需的时间。5、活动当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怎么办?6、活动都需要的道具。7、活动的步聚。8、如何让此活动和课堂中的其它活动有机地连结?同时,课堂教学步骤和活动应当富有变化。

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在课堂上的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之处:

如果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怎么办?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不同的水平的学生采用难度不一的材料;2、用相同的材料完成难度不同的练习;3、完全忽略这个问题,依靠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适合自己的方法;4、让水平高的学生帮助水平低的学生。

如果班里学生过多怎么办?作者建议的办法有:1、分发不同的的练习,学生完成后收上来,然后教师给全班讲解这些练习。2、让学生分组或成对进行活动。3、全班集体回答问题。4、指定组长,采用组长负责制,让组长负责分发和收集作业,采集学生反馈信息。5、注意让全班的学生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6、注意发挥创造力,扬长避短,思考出能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总是说母语怎么办?作者对此问题的建议是:1、和学生谈谈,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总是用母语的话,他们就失去了练习外语的机会。2、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外语。3、只在学生说外语时,才做反应。4、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讲课,营造英语环境。5、在学生活动时,教师不时提醒学生要用英语。

当学生不合作怎么办?解决办法有:1、和学生单独谈话,找到学生不合作的原因。2、以写信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想。3、采用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4、向同事、朋友寻求帮助。5、和学生以协议的方式制定一个合约,学生按合约要求做的同时,教师也做到他在合约中做的保证。

如果学生不愿意张口说话有什么办法解决?学生不爱说话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性格如此,有的是因为其他的学生一直掌握着课堂,学生没有机会或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说得好,有的是因为学生的文化原因。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对策是:1、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这样学生的压力会比他们在全班面前说话要小得多。2、采用听写或完成句子的形式,先写后读。3、进行对话表演和角色表演。4、让学生自己把自己说的话录下来,教师再听磁带,找出学生的问题。

如果学生听不懂磁带怎么办呢?有时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听磁带做听力练习,可是无论教师放几遍,学生们就是听不懂,这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在听之前以提问的形式或让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谈论的话题2、将录音的文字材料拆散为小的片段分发给学生,然后让每个学生给大家讲解片段的大致内容,大家听完其他人的讲解后,对材料内容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3、在学生听时仅给他们一个不要求能完全理解材料就可完成的任务。4、分部份地放磁带。5、可以不同方式应用录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录音材料。6、在听之前告诉学生材料中的关键词汇,让他们猜测材料的内容。

如果有的学生提前完成活动或任务怎么办?作者建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这些提前完成的学生别的任务,比如阅读,一些谜语之类,或是让这些学生在原来任务的基础上完成一些另加的任务。

此外,暑假期间也小读了几本文学、哲学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它们分别是: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著

灿烂千阳 卡勒德·胡赛尼 著

岛 维多利亚·希斯普洛 著

空谷幽兰 比尔·波特 著

文举:《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

课堂交际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交际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及学生语言学习,《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结合国内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过去和现在,涉及教学法、师资、大纲、教材、社会需求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口试及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总结了外语学习的一些重要理论,剖析了课堂交际的模式,强调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文中指出:用交际活动组织教学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作出努力。"活动"两字在外语教学中含义很深。外语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交际,利用各种科学手段,自始至终在语言活动的氛围中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在新课标下实行交际活动进行教学,是实施新大纲、使用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交际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所以实施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此外,该书还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各类小组活动的特点和利弊,提出了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活动设计原则,并对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口语活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张婷: 《追风筝的人》

生命里的那只风筝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风筝飘荡空中,远远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么颜色?也不知道它预示着什么?这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一幅让人捉摸不透的画面,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到底是什么呢?我翻开华丽的封面,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头上风筝猎猎作响,耳畔传来了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听着它,宛如一个天真的玩笑,愚弄着生命中多少爱恨情怨。

读着它,有如读一个久远而苦涩的梦,梦里的那片秘土,上演着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生命竟是一点点幸福,一片片心碎,一丝丝悔恨,一缕缕无奈所组成的复杂的耐人寻味的情感集合。就在阿米尔与哈桑曾经生活的那块土地上,我小心翼翼的感悟着生命带给我的那薄如蝉翼般易碎的感动。风筝是什么?阿米尔和哈桑一直在追逐的是什么?在小说的开始,作者用温和的笔调勾勒出一份幸福和谐的阿富汗生活,在一个个让人不知所云阿富汗地名中,我们体会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无比亲密的友谊,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故弄玄虚,作者笔下的感情简单,真挚,甚至让人无法与后来残忍的结局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却被一只风筝无情地划出了一条让人一生无法祢补的伤痕。在一次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为了赢得冷漠父亲的注意,他奋力竞争,荣获冠军,但正想拿着风筝去领奖时,风筝却被猛风吹远了。“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坚持要为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却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着同伴遇难,阿米尔却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一念之差,改写了两人的友谊,还有命运。由于受不了羞愧与痛苦的折磨,阿米尔开始讥嘲,欺骗,栽赃陷害,最终赶走了哈桑。

后来 ,战乱又将阿米尔带到了美国。多么曲折的感情也难以逃脱大时代的变迁,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曲终人散,人去楼空。正当美国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烟如雨的往事时,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让阿米尔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条赎罪的路。阿米尔此时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兄弟,而远在阿富汗的哈桑却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枪下。命运带走了他的友谊,亲情,只给他留下了一片遗憾,生命竟是如此无奈。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阿米尔的赎罪之途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勇于前进,敢于承担,在点点滴滴中细细回味每一份苦与甜,慢慢体会每一份情与怨。

合上书本,封面上的景色再次映入眼帘: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风筝飘荡空中,远远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么颜色?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在命运的安排下义无反顾地追逐着,在幸福与痛苦的反复交替中渐渐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焦飏:《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

暑假当中认真研究了一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一书,书中提到教学的基本技能,课堂用语,师生交流,课堂活动的设计实施,外语现代教育技术,板书等都对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我十分有启发性。就拿“纠错”这个不算大的问题来说,以前我总是舍不得纠正学生的错误,生怕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开不了口。但是专家认为教师是应当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加以纠正的,不然会给学生以负强化,这个错误可能会伴随他们终身。另外纠错也要讲究艺术,怎样既指出学生的错误又不让他们感到难堪是每个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portfolio(教学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一个由文字,图片,网络,影像资料,甚至学生习作等组成的教学包,以便自己随时使用其中的资料。总的说来,这本书理论性较强,但对于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还是不难理解而且大有裨益的,而且这本书对写与教学有关的论文是很有借鉴作用的,所以把它推荐给大家。

舒丽苹:《英美文化辞典》、《英语学习指南》

书目:《英美文化辞典(A Dictionar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外研社)

内容提要:对于外语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有的教师和学生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实际上,这类书籍不仅在我国极为少见,就是在英语国家也很难觅得。原因是外族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本族人视为当然。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课上随意介绍;教材编写者虽力图在课本中加些这方面的材料,但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这部词典的目的在于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具体材料,主要部分是关于英国和美国,个别条目涉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需要说明的是它着重介绍与人们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并非介绍文化的所有方面。

收获:这本书是2001年买的,书中的许多内容早已读过。但时间久了,很多背景、典故已经模糊了,所以趁假期休息时间又把它拿起来翻一翻,就当是重新温习一下,免得哪天上课时突然讲到这类的东西,想说又说不清楚!

书目:《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提要:《英语学习指南》是一部实用的学习英语的参考书,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中学教师、翻译工作者以及广大自学英语者。它为青年读者提供了为学好英语所必需的有关英语本身(语言和文学)、英美历史和现状、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英语教学法、文艺理论和写作技巧、翻译理论和实践、评估和测试,以及其它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这本工具书的特点是针对青年读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在道理上加以说明和解释,从方法上给以帮助和指导,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

收获:这也是一本多年前买的书。工作三年后,发现大学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在方法上非常缺乏系统的指导;而老师在课堂上偶尔穿插的学习方法似乎有点蜻蜓点水,特别是对三本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想通过在读这本书,找到些启发和突破。浏览一遍后发现,要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对三本的学生而言可以有所取舍,不过说到底还是基础二字。

杨苒苒:《人际交往从心开始》

《人际交往从心开始》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内容讲解人际交往的原则规律,如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利用人际资源方便生活。书中提到我们周遭的朋友就是我们巨大的资源,我们当向蜘蛛学习,一点一点的编织自己的人际网络,在我们有一张大网之后,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可以利用这个或那个朋友的帮助,而使我们的生活轻松便利。

我读这本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能够提升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想学习如何与不同的学生打交道。我们公共外语的老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各种性格特色的都有,如何能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交流方式,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一些东西。

刘登娟: 《经济学原理》

书名:《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曼昆著

读书体会:本书以大量经济学案例和新闻摘录,通俗易懂地阐述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枯燥难懂的经济学模型。本书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数据、长期中的真实经济、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短期经济波动等等。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能更加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参与经济活动和理解经济政策等等。同时,也让我觉得学习经济学是一件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

舒婧:《好兵帅克》

《好兵帅克》是捷克作家雅•哈谢克的早期作品,一部经典的讽刺幽默小说。作者以一战为故事发展的线索,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揭露奥匈帝国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虚伪。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说中的故事就是作者哈谢克一生的真实写照。好兵帅克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荒唐可笑的故事。帅克善良又勇敢,机智而不露声色,貌似平凡,且有点愚昧和滑稽,然而他却伺机巧妙地同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要他到哪里,那里就被搅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把反动政权的秩序搞得一团糟。从好兵帅克里,我们看到的是睿智的生活态度和人民的乐观开朗和苦中作乐。该书用语幽默诙谐,阅读它让人轻松,却也兴致盎然。

张媛军: 《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举办的“2009年全国大学英语骨干教师暑期研修班”。学习期间,主办方向每一位老师赠送了一系列外语教材,其中的《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一书便成为了我暑期阅读的重点。

《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一书是由邹为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12章,分别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课程控制和管理手段、外语教学现代技术和教师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更好的使用外语教材、备课、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师生交流,以及如何写好板书、技巧性地为学生语言纠错、帮助学习困难者等。把学生作为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只言片语的语言学生,这是新时代我们语言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未来外语教师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我们还必须更加重视学习者中的弱势群体,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采用职业手段关心、帮助学生,不让一个人掉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该书最后,作者以展望未来的方式提出了“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课题,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具有职业视野的教师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前景。而唯有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才是最好的出路。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上好课,还要学会如何做研究。作者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研究“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ies)中的一员。在这个科学群体中,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关心专家学者们正在开展的研究,还要热心投入到这种学术讨论中,努力用自己的实践检验其他学者们所取得的成果。教师在这里不再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完善科学理论的实践者。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觉得教师是“蜡烛”、“用自我燃烧的方式去点亮别人”,而是不断追求,克服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附录了一些课堂常用英语歌曲歌词以及中外教师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比较研究示范,这些对我们的教学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除专业书籍以外,还有一本书值得向大家推荐——《活在当下:365日静心课》,由(美)约瑟夫•牛顿著,万卷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学生送我的一本书,旨在让我们学会如何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牛顿博士一直在《费城晚报》开辟专栏,与读者一起探讨人生,讨论如何获取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变成一种美、一种力量、一种快乐。这些专栏文章刊出后,获得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来信,向牛顿博士诉说自己的问题、困惑和困难。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孤独感(自我封闭)、恐惧感(恐惧死亡、害怕生活、害怕失败、害怕破产、害怕贫穷)、忧虑感(为明天的事做无谓的担忧),以及源于童年的心理障碍。牛顿博士发现,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是因为他们每天不知道如何去过日子,如何真正开始自己的生活,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很多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相互间的误解与伤害,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于是,他把自己的专栏文章整理成为365个小故事,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感染读者,快乐活在当下。书中有许多警言妙句都可以被当作座右铭,值得大家深思和回味。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发现,其实活在当下(Live in the present)的真正涵义来自禅。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这是一句佛语,直接解释难以深刻的去了解,打个比方:两个人在昨天吵架了,在今天,他们仍然怒气相对——这时他们就没有活在今天,而是活在昨天。现今活着的人,有活在过去的,有活在未来的,但能真正活在当下的却很少。因此,“活在当下”也是四念处修行的要诀之一,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具体来说就是,专心做好眼前事,用心珍惜眼前人。

另外一本小说也是我在这个假期中读到比较喜欢的,书名叫《草样年华》,在新浪网上连续8周排名点击量第一。该书是一部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以邱飞和周舟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邱飞、杨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学校里,他们是所谓不务正业的“坏”学生,无心学习,整天琢磨着逃避考试、偷窥女生宿舍、谈恋爱、玩乐队、喝酒、打架等等,为我们重现了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但实际上他们又都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青春少年,他们热爱文学和音乐,内心充满了善良和对未来的期待,只是与大学校园死板、程序化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已,于是他们愤世嫉俗,以微弱的“坏”来与周围的环境相抗争。本书作者孙睿,是新京味青春文学的代表,出生于1982年。他的文风幽默诙谐,故事描写细腻,发人深省,常常使人们在捧腹过后心头掠过一丝忧伤。从这本书里,我们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也能发现很多学生的影子,空虚,迷茫,不知所措。我们即将面对来自90后的大学生,那么应该怎样更多地去关注、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位大学教师都应该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周密:《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这是一本关于纳粹时期的书。只要读到这类的书,总会期待书籍给人带来震撼和感动。那个时期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让人看到人性的丑陋和残忍,同时也可以让人在令人心碎的现实背后看到无论什么也不能完全磨灭的人性光辉的一面。这些光辉和感人的一面,总是透过不被人注意的小事透露出来。这本书的作者则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他所接触到的世界,通过对两个9岁孩子之间的友谊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残酷历史时期的无邪感情,语言很清新温暖,让人始终怀着愉悦的心情将它读完。

该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9岁的小男孩儿布鲁诺离开了柏林的家,跟着爸爸妈妈和12岁的姐姐来到了一个叫做“一起出去”的地方(因为爸爸被调到这里担任司令官),这里没有柏林热闹的街道,没有五层楼的房子,也没有布鲁诺“一生中最好的三个朋友”,只有一道看不到尽头的铁丝网将他们住的房子和周围隔绝开来。唯一引起他好奇的是铁丝网那边的小镇里男女老少都穿着同样的条纹衣服,戴着同样的条纹帽子……起初,任性活泼,喜爱“探险”的布鲁诺非常郁闷,直到有一天,在一次“探险”的过程中他遇见了铁丝网那边的一个小男孩——穿着条纹衣服的希姆尔,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每天隔着铁丝网见面,成了最好的朋友。然后,布鲁诺决定穿上条纹衣服,越过铁丝网,和希姆尔进行一次终极“探险”——一次改变了所有人命运的探险。

直到看到故事的结尾,我才明白这真的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不过还好,作者写的并不残忍,这有利于我们更理性的思考,领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孩子的心是纯净的,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战争,没有种族,没有屠杀,有的只是单纯的友爱和真挚的情感。一个是纳粹军官的儿子,一个是犹太男孩,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但纯洁的友谊把两个孩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两个每天只是隔着铁丝网聊天的小孩,用他们天真的双眼,稚嫩的语言,控诉着战争。无论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受伤最重的都是孩子。身为大人的我们,心理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可孩子们却经受不起这种对身心的摧残,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他们的一切。

鄢恩露:《欧洲文化史》、《纳兰词点评》和《朗读者》

暑假的时间是最好的读书的时间。在暑假里,我阅读了《欧洲文化史》、《纳兰词点评》和《朗读者》三本书。下面,我就把所读的这三本书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本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彼得·李伯庚所著的《欧洲文化史》这部书着重介绍了欧洲文化历史中众多的关系。本书破除了“欧洲中心论”的框架。欧洲历史在古希腊、罗马、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就再没有一个中心王朝或民族,但在这种复杂多样性中,又有同一性,本书从欧洲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中分析了欧洲文化的特性。

我阅读的第二本书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苏缨所著的《纳兰词点评》。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他的词清新婉丽,至真至诚。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句。王国维对纳兰性德的评价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本书的作者苏缨说纳兰荣若就是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每位读者都能在他身上发现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是的,纳兰性德将自己短暂的一生,融进了他永生的词中,读他的词,你会对这位惆怅的贵公子有别样的认识。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所著的《朗读者》已经被搬上了荧幕。电影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凭在同名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成为了本年度奥斯卡影后。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由钱定平所译的中文版本的小说。这是一部被广大读者称为“如果你没读过,那就真的错过”的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德国作品。这部小说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地思考。阅读完这部小说后,只有一番肃然起敬。阅读完后,你会思考: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之间的这个故事,一切竟是那么顺理成章。这部小说会带给你一种单纯的感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汉的大学问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多读书,读好书,阅读带给读者的愉悦,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