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概况 -> 思政人文教育中心 -> 正文

优秀课程论文-《善》-雷时雨

发布日期:2014-05-15   来源:基础部   点击量:

题 目:

所在系别: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作 者: 雷时雨

号: 130320204

专业年级: 2013级工程造价

所在班级: 二班

2014430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自己关于善的理解,借助一些文献资料说明了善是本性,善与恶相对应,在成长中善逐渐发展为道德,在道德方面,善是包容,是给予,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

SummaryThis essay expounds my understanding of good, with the help of some literature illustrates the good is nature ,in the growth good is grow into moral, gradually in terms of moral, good is tolerance, is to give, is indispensable in life.

关键词:善 恶 本性 道德 包容 给予

Key words:good evil nature moral tolerance give

1概述

善是人类的本性,一个人出生时便是带着善念所生,与善相对应的恶是阻碍善发展的根本,善在一个人的成长中逐渐发展为道德,一个人的包容是善,懂得包容别人,便获得了道德,道德便是最初的善。给予是善,只有给予了善,才会收获到善,不懂得给予善之人,不会得到他人的善。善作为人类生活的必要存在,从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善一直伴随左右,善是对文化的鲜明、深刻同样也是长久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有善的民族与国家才能长久的存在。善犹如阳光一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2人性本善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人从本性上来讲就是善的,恻隐之心是善、羞恶之心是善、辞让之心是善、是非之心是善,善对于我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国人常说: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同样是善,从内心里挖掘出了自己本性当中善的一面,发现善是善,表达出内心之善是善。

与善相对应的是恶,各种存在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并非任何恶;有如各种事物均由变化而来,亦非任何善。如果说善能带给社会发展,那恶不一定就会阻碍社会发展,相反,恶的出现往往能激发人性最善良的部分,善往往是伴随着恶而出现的。“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反应的便是善恶的互相激发,正因为有这样一件至恶之事的出现,才激发了许多善的事情,小卖部老板打开门让群众避难是善,民警引开恶徒保护群众是善,为救女儿死于歹徒屠刀之下的父亲是善,这些都是人在面对至恶之事时本性善良的表现,他们在平时都是普普通通内心或多或少有恶念的人,但在面对恶时,内心的善被完全激发,表现出了人性最初的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有一句名言:“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概念。”按照经验主义的看法,理智或者心灵虽然对经验获得的观念一类的东西进行了连接、置换等等的加工处理。但也就如此而已,理智或者心灵不可能创造出来。

3芥子纳须弥

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一颗小小的芥子却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心中有善,便能包容一切。

善是包容,心中存善,便能包容一切。心中常存善念的人,总是习惯于包容别人。我们的父母,从我们出生开始便开始包容我们,我们出生时,他们包容我们整夜的啼哭;我们的青春期,他们包容我们没来由的叛逆;我们成年后,他们包容我们因工作、家庭等等压力所倾倒的苦水。这便是他们之于我们的善,我们出生时,他们每夜的劝哄是善;我们青春期,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是善;我们成年后,他们对于我们的倾听是善。父母对子女所表现出的是由心底所发出的善,是心中可以容纳孩子如须弥般的错误的包容之善。

善是包容,这是本性之后之于道德层面的善。父母在家包容我们,对我们是善。我们离家在外后,对于其他人的包容是善。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没有人十全十美,没有人全无错处,那我们便开始学习包容,学习在本性后,道德层面的善。包容不是本性,身处社会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包容,善为本性,包容之善,是本性之后道德之善。

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心存善念,包容别人,就是我们应该学习得道德。

芥子纳须弥,存有善之心的人,就算是一枚芥子,那有善的心都可以有容纳须弥之巨大的空间。

3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玫瑰是香的,虽然这不是你本身的香,但你只要去采摘了,不论是自己留着还是送给他人,你都会得到它的香气的。为善的过程,也是在自身修善的过程。

善是给予,给予是自身修善的过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不欲之物,别人是否需要,若是别人所需之物,我们要做的便是给予,要施之于人。给予别人所需之物便是善。

给予陌生人微笑是善、给予朋友关心是善、给予父母足够的耐心是善。我们所给予的,只要是别人想要得,那便是善。善是给予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认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是知识和已经从属于知识的真理的原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日喻”来说明善之相,自然界由于太阳的照射,万物有了可视的状态,阳光给予了眼睛视力,使得万物得以显现,阳光给予万物以热,促使万物成长,那么太阳便是善之相。太阳给予大地阳光,使时间有了色彩,使万物得以成长,这样的给予便是善。

医生把医术给予病人,让病人免受或少受病痛折磨,这是医生给予的善,舵手在海上遇见风浪时,掌舵维护船的安全,是给予水手安全,这是舵手给予的善……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给予善,都拥有让内心充满善的权利,给予别人以善,别人抱之也是以善的。

只有给予了,才会收获到善的果实。有人常常抱怨,说自己付出许多却什么都没有,别人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想要的一切。如果你仅仅是付出,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没有想过给予别人,心中没有别人,从不给予,那你没有给予过善,你又凭什么要求得到和存善心,做善事的人同样多的收获。善是相互的,你从没给予过善,也同样不要妄想你能够得到善。

4

善是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道德行为始终是发生在现象之中的,作为一个经验的事件,它就无可避免地处于自然法则必然性的系列之中。既然善是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善同样也处于自然法则必然性的系列之中,任何的善都不可避免。比如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救人于水火,他的奔跑必然符合生物的和物理的法则,不可能御风而行,辟水而潜;又或者一个人周济穷人,他也必须有现实的物品或者财力,这些都必须有其经验的来源,而不可能出自于一个感性的原因。所以说,善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善同样也需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性。

善是什么?柏拉图说:“善不是本质,而是尊严和权威上要远远高出本质之上。与现实相对立的实在乃是十足的善,所以认识善也是认识实在。”《周易》中说:“君子以遏恶扬善。”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矣。”善并没有实际存在过,但是却贯穿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什么是善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知识。真、善、美,在这三者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善,或许真常常排在善之前,但是一个不善良的人,又如何可以真诚,善是真、美之本,一个人存善念、做善事,便是真诚的、直率的,一个人用善对待别人,那他就是美丽的、美好的。在柏拉图的理念系列里,善的理念是层次最高的,因为所有的理念都是善的,善是所有理念的特征。

5总结

善是我们所不能缺少的本性、道德,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需要善的,一个社会只有充满了善,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在一个没有善的社会里,人是无法存活的,只有有善的存在,人才能称之为人,社会才能称之为社会。

善的本质很多,好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善,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也可以称为善,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表现出自己的善,同时还应该发现身边的善,不仅仅自己有善,还应该让身边的人内心充满善,存善念、做善事,才能让真诚与美好传递出去。

善是一种道德行为,法律在道德面前永远是无力的,心存善念才能更好的守法,一个没有道德,心中没有善念的人,光是法律这一点,是无法束缚到他的。

让自己得到些许清闲,研究一点善,不要再让自己盲目的游移不定了。要知道,那些在生活中被各种事物折磨得筋疲力尽而漫无目的的人是在糊涂混世,因为他们没有使的所有冲动和思想都一起趋向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①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 《沉思录》 王焕生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 P45

② 韩水法 《批判的形而上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40

③ 柏拉图 《理想国》 郭斌和译 商务印书馆 P223

④ 韩水法 《批判的形而上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05

⑤ 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 《沉思录》 王焕生译 上海三联出版社 P14